综合征工作狂,其实是一种病
曾经,“工作狂”是个褒义词,“工作狂”意味着强烈的责任心和被人学习、模仿的榜样。
但是,近些年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,“工作狂”渐渐被认定为一种心理疾病。换句话说,这种人非但不值得表彰,反而是需要心理治疗的。
在心理学上,“工作狂”被称为“工作成瘾综合征”,学名“病理性强迫工作”,最早是由松本教授在1997年提出的。松本教授认为,“工作狂”是对工作的一种过度依赖,表现为通过超过一般限度的工作来获得心理满足。
当这种依赖失控,便成了工作成瘾,对人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。
目前,“工作成瘾综合征”已经被作为一种正式界定的心理疾病纳入了诊断体系当中。
它的机制和毒瘾是一样的。毒品通过提高一种叫脑啡肽的物质分泌,在短时间内令人高度兴奋。
“工作成瘾综合征”患者也一样,通过高强度工作所带来的心理补偿感同样会刺激脑啡肽的分泌,从而给人带来病态的快感。
需要指出的是,“工作狂”与一般对工作抱有热忱的人有着本质的区别——后者热爱自己的工作,能从工作中获得巨大的成就感;
而“工作狂”则是把工作作为获得心理快感的工具,其人并不热爱工作本身,也很难从工作中得到快乐,只是通过拼命地加班、工作以求获得某种心理解脱般的愉悦感。换句话说,对工作抱有热忱的人追求的是工作的结果和结果带来的成就感。
而“工作狂”追求的是工作的过程。所以,他们往往吹毛求疵,强迫自己对每一个工作环节都做到完美,一旦出现问题或差错便羞愧难当、焦虑万分,同时又拒绝别人的帮助。
在这种情况下,“工作狂”的工作量巨大,但工作成效往往却不显着。
而“工作成瘾综合征”带给人的最大伤害,则是极度耗损人的身心健康。
面对“工作狂”,我们说得最多的是“努力工作虽然是好的,但也要注意一下身体”,而不是向抽烟成瘾的人那样直截了当地告诉他:“你这是种病态行为,必须立刻终止!”
伪装成良药的毒药最恐怖,披着“进取心”外衣的“工作成瘾综合征”也同样可怕。绝大多数“工作狂”都有一个共同点:他们在通过高强度工作欺骗自己,让自己相信自己是符合主流价值观的“成功人士”。